将爱传递——幼儿爱心的培养对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4-13浏览次数:136

内容提要: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最初都拥有爱心,只是由于孩子自身思维的原因,还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原因,孩子越来越没有爱心,要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和幼儿园必须共同协作,共同培养。

关键词:同情心 爱心 传递

引言

作为一名一线幼儿教师,我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现在的孩子太缺乏爱心、同情心了,不会关心别人,个性在不恰当地“膨胀”。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了太多的关注和爱,却不懂得关爱别人,严重缺乏同情心。看到有的小朋友摔倒了,他会哈哈大笑;老师让孩子们观察蚂蚁,他会一脚踩上去;见到小树枝,会毫不犹豫地折断;对老师批评的小朋友会群起而攻之,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这些孩子往往不会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不了解别人的需要,对别人缺乏关心、爱心、同情心,还少了份宽容,总之,少了份社会交往的关爱行为。

新《纲要》中指出“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可是现在的孩子对他人越来越淡漠,越来越没同情心,孩子的爱心究竟哪儿去了?是什么造成了孩子今天的现状?

一、 对幼儿缺乏爱心的影响因素分析

1、 来自幼儿自身的原因

学前期的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化思维阶段,这种思维方式使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而不善于站在别人的观点和立场上想问题。

2、 来自家庭的原因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四二一家庭中,接受着过多的伟大无私且不求回报的保护和关心,在家中处在中心地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却没有或很少有关爱别人的机会和体验。任性、自私心理普遍存在,当然也谈不上爱心和同情心了。

3、 来自社会的原因

现在的社会,人们对金钱和利益的追求,使人变得相当自私,还有社会上一些危险因素的存在,处于自我保护的心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极为冷漠。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消极的影响。

二、幼儿爱心的培养对策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社会交往的能力,幼儿将来能否适应各种社会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决定于幼儿期生活交往积累和受教育情况。

善待他人,也是为别人善待自己奠定基础,幼儿之间若多一份爱心、同情心、多一份宽容,少一些自私冷漠,少一些计较,则能改善幼儿间的关系,使幼儿受到团体的欢迎,而受欢迎的幼儿会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并且为群体树立规范和准则,会把自己的爱心向外传递的越来越广。爱心的培养不仅对幼儿的道德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他们的人格健全也有深刻的意义。

1、 教师的言传身教

爱心的培养应从“情”字着手,教师在培养幼儿的爱心时,应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幼儿好模仿,而教师总是最容易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要通过调节自己的行为、情绪、态度等,做出榜样示范。教师对孩子发自内心地去爱,会使孩子感受到被爱包围着的幸福和快乐,教师用自己的美好行为去感染幼儿,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如:班里有老师不舒服时,我会主动去表示关心,并叮嘱多休息,孩子们受到影响后,会争着当小助手,为老师搬椅子,拿水杯;当班里有孩子缺勤时,我会带孩子们一起给他打电话,询问原因,如果是身体原因,则表示关心,还指导孩子与其通话,叮嘱他多休息,早点回幼儿园。再如,有孩子肚子不舒服时,我会让他多喝点热水,暖和暖和肚子。有一天我的肚子不舒服时,班里的乐乐小朋友给我拿来杯子:“老师,你喝点热水吧,暖和暖和肚子就好了。”还有一次,我嗓子发炎,疼的几乎说不出话来,家里开诊所的格格就详细的给爸爸描述我的症状,第二天给我带来了药,此情此景,如何不让人感动。再比如,我常和孩子们玩一种传递“悄悄话”的游戏,我会对孩子说一句甜甜话,孩子们把这种甜甜话传递,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会表扬人了,有时班里有孩子表现不错,我问谁来送他一句甜甜话,会有很多孩子争着来传递甜甜话,而且他的甜甜话评价的会相当中肯。

其他小朋友对某个小朋友的态度和关系与教师对该儿童的态度和评价有很大的关系,经常受到老师否定评价和批评的小朋友也将是其他小朋友否定和批评的对象。幼儿园教师常觉得自己高居于学生之上,常以自己主观认识和已有的心中框架去评价幼儿的言行,如常用“我就知道你会…”这样的主观语句来评价幼儿。教师应以同情的态度,设身处地地结合幼儿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来评价,这样的评价会使幼儿觉得教师对自己的理解与尊重,也给幼儿起一个榜样示范作用。

总之,教师要抓住一日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从点滴做起,强化幼儿的关爱行为,使幼儿一时的、个别的、短暂的关爱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的品质,让爱在孩子身边传递。

2、 运用“泛灵”心理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

幼儿有着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泛灵”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心理。何为“泛灵”?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泛灵”心理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小班幼儿的脑子里充满了童话故事,他们对童话故事里的情节深信不疑,在他们的思想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比如,他们玩玩具时,会很自然的跟玩具对话。在进行爱心的培养时,运用将物拟人化的手段,则很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如:幼儿园院里有几棵树,春天树根下长出很多小树枝,几天的功夫几乎被孩子们折了个遍,没头的,没叶的,没有一个是完整的了,我跟孩子们说,叶子就是小树苗的胳膊,你们把它的头、胳膊都折掉了,他还能活吗,他得多疼呀,这样很容易使幼儿产生心理共鸣,马上就有孩子对小树苗说:“小树苗,我以后再也不折你了”。在生活中,还可以将椅子拟人化,轻轻拿轻轻放,将蚂蚁拟人化,我们曾围住一只蚂蚁,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和它聊了很长时间,通过这些,教育孩子珍爱小动物,同情弱者,引导幼儿善解人意,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别人的感受,学会关心他人同情他人。


3、 家园合作,共同培养

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幼儿爱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教师和家长都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所以需要教师、家长协同一致地共同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同情行为在家庭里社会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若家庭里没有同情行为,那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家庭就不能成为家庭;若社会里没有同情行为,尔虞我诈,人人自利,社会也不成社会。”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幼儿的人生旅途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向导,第一路标,父母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它是一种无声的有效的教育方法。父母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能够萌发关心的家庭环境。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伟大无私的,不要求回报的,这种说法我是不认同的,父母不要求回报的爱绝对是溺爱,应该是要求回报的,应该用自己的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引导孩子反过来关心、体贴父母,对幼儿表现出的关心行为,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强化这种积极情感。另外,家长要以身作则,尊重、孝敬长辈,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模仿榜样。

结束语

爱是需要传递的,只给予不求回报的爱是索然无味的,只接受不付出的爱是自私的,在接受爱的同时又把爱传递出去,这个世界才够温暖,够精彩。正像歌中所唱“爱是一种营养,陪伴我成长,幸福张开翅膀在飞翔,把爱传递下去,把温暖接力,这世界充满爱的气息。”

参考文献:

1、《儿童社会性发展》,张文新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与培养》,李燕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